扶老奶奶过马路的梗变成了机器人似乎没什么特别的,但如果给这个故事扩充成一个完整的乐于助人故事呢?再配上完整的插图变成绘本呢?如果这幅绘本还是一个8岁孩子的杰作呢? 这是美育机构孩子·艺术一次冬令营输出的作品,绘画的孩子们或一人完成了一个故事,或几个人一起绘作一个故事,据负责各校区内部管理的赵亮老师描述,这些孩子年龄分布在7-11岁。绘本一共12本,其中风格包括水粉画,版画,铅笔画,油画,综合材料绘作,剪纸等各类形式。“当时还是出版社主动找到了我们,希望为孩子们出版画作。所以我们选择那次的冬令营来作画。”赵亮说。 (田紫苏10岁作品)翻开每一本绘本,故事简单却有趣,包含生活中的各类美德,表达形式也较为丰富。芥末堆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马楠翻了翻绘本内容,说:“每一本你都能看出笔触,能看出来描绘痕迹和创意,色彩也很丰富。”她指着一个11岁孩子的画作直言:“能让一个11岁的孩子还保有这样的创意与想象力就很不容易了。” 课程设计:不说美术,谈美育孩子·艺术的创始人是苏清华。她曾是一位大学美术教育从业者,女儿出生后,开始研究儿童美术。 在孩提时代,每个孩子都有一个阶段特别喜欢涂抹,喜欢各色颜色,虽然画不像,却能讲出故事,苏清华的女儿田紫苏也不例外。她一面观察起了小紫苏,一面开始了儿童美育研究,研发课程。苏清华说:“她想借助美术教育这一过程培养孩子的美感,让孩子感知美德。“ 苏清华起初只是自己研发课程,在紫苏身上做实验,过了两年,她与丈夫在自己家中开起了美术工作室,周边邻里开始把孩子们放在苏清华家中学习。等到2009年时,几个孩子变成了几十个孩子,家里空间装不下了,她才开设了孩子·艺术的第一个校区。时至今日,孩子艺术已拥有4个校区,先后服务了3000多个家庭,目前在读学员800多人。 在孩子艺术的第一个校区里,赵亮拿出了一本破旧的课程表,她骄傲地说:“不要看它破旧,这是孩子·艺术的精华。”课程表上,苏清华把课程按四个四个一组排列,一张纸呈现了半年的课程,一周一次课,每个月每堂课教授的课程并没有按绘画技巧去排列,而是按创意形式区分,一个孩子可能在一个月的课程内接触到版画,手作,绘本,水彩,油画等多种课程,而每个月的课程难度又慢慢呈上升趋势,首先一个轮回让孩子认识色彩,再一个轮回感知对比色,再后来感知美感……从孩子艺术的课程体系看来,技巧不再是最重要的,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也不再有那么清晰地区别,而是成了表现美的不同手法。 |